總以為杉木樁泡水里很快就會腐爛,在我努力查證下,得出了一點點不全面的結論,跟大家分享,也希望能有人提出疑問,讓水族造景杉木樁的選擇更加多元化,不要局限于常規的造景杉木樁。
那么,既然是針對杉木樁腐爛問題,首先當然是從源頭了解杉木樁為什么會腐爛,我百度了一下(可能不是很準確,知網這方面的論文并不是特別多,歡迎各位大佬討論)導致杉木樁腐爛有以下幾個先決條件:
1.木腐菌侵入
2.風吹,雨淋,日曬,潮濕
3.昆蟲蛀咬
4.組織纖維發生變化
既然是針對魚缸造景的,那么大環境當然是以我們的魚缸環境為背景。
所以首先排除了風吹日曬雨淋和潮濕(泡水里應該不叫潮濕,這里的潮濕應該是指空氣中的濕度較大,而水中是隔絕空氣的。)
其次,水里吃杉木樁的昆蟲和蟲子在大自然中有沒有我不太清楚,但是魚缸里的肉眼能見的蟲子我知道的大概有這幾種:蛋白蟲,水蛭,水蚤等,至于吃杉木樁的昆蟲和小蟲子我確實沒見過,如果有人知道,請在評論指出,謝謝。
后是組織纖維發生變化,這里應該是指杉木樁變形開裂,比如熱脹冷縮等。歡迎補充。
所以有爭議的一點還是菌群的侵入,常見的就是木腐菌,比如我們常見的蘑菇、木耳、銀耳等。當然這些在水下都是生長不了的,那到底是什么讓我們覺得杉木樁在水里會腐爛,經過我反復的搜索關鍵詞,后發現一種可以忍受很低氧供給的微型真菌——軟腐菌。顧名思義,其能使杉木樁表面軟化。這是一種廣泛存在淡水和海水中的真菌!!!
那么有人就要說了,果然嘛,杉木樁泡水里是會爛的。NONONO~如果會爛,我不是把自己的臉打全了嗎(打一半就可以了),軟腐菌確實存在水中,也確實能軟化水里的杉木樁。但是,由于其腎虛。呸,不對,由于其對杉木樁的影響只在杉木樁表面,菌絲只能沿著細胞壁紋理方向所行成的坑道內蔓延,軟化效果局限在木質化程度較低的次壁s2層并不會像擔子菌(木耳、蘑菇等真菌)一樣橫過杉木樁紋理通過細胞腔蔓延,直搗黃龍,破壞心材。
古語:干千年,濕千年,不干不濕兩三年。不難看出,杉木樁在什么情況下容易腐敗?當然是濕了干,干了又濕的環境,這種環境不要說人受不了,杉木樁都經不住這么折騰。嘿嘿,所以為什么古建筑有柱礎,為什么南方的建筑比較容易腐敗,為什么古代用木墩做橋墩。
那么是不是剛剛砍下來的杉木樁,路邊隨便撿的枝丫(有的外表完整,內心早已腐化,金玉其外敗絮其中)都可以一股腦的塞進魚缸里?當然不是了,雖然杉木樁泡水不容易爛(即使是軟腐菌軟化,也是一個較慢的過程),但是進魚缸之前還是要消毒殺菌,好把樹皮和較軟的外材剝掉,煮一煮(常用的杜鵑根就是這么處理的)。而并不是曬干后泡水就不會爛,曬干只是把杉木樁的含水量降低,放到水里水分又進去了,難搞哦。